逋抗
成語(Idiom):逋抗(bū kàng)
發音(Pronunciation):bū k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逃避和抵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逋指逃避,抗指抵抗。逋抗表示逃避和抵抗某種壓力、困難或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逋抗常用于形容不愿意承擔責任或逃避困難的行為。可以用來描述個人、團體或組織在面對挑戰時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逋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叔孫豹逃避了國家的征召,沒有履行自己的責任。這個故事成為了逋抗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逋抗是一個形容詞+動詞的結構,用來形容逃避和抵抗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逋抗責任,從不愿意承擔自己應盡的義務。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逋抗,而是要勇敢面對并解決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逋抗記憶為“不肯承擔”的意思,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逋竊”(bū qiè,指逃避和竊取)、“抗議”(kàng yì,指抵抗和表達不滿)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逋抗做作業,但是我知道我應該完成它。
2. 初中生:有些同學總是逋抗參加課外活動,他們錯過了很多有趣的經歷。
3. 高中生:面對學習的壓力,我們不能逋抗,而是要努力去克服困難。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積極面對挑戰,而不是逋抗實習和社會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