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稱博引
發音:fán chēng bó yǐn
基本含義:指人們引用典故、名言或其他人的話語時,使用的引證過多、繁瑣,不得要領。
詳細解釋:繁稱博引是一個由“繁”、“稱”、“博引”三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繁”表示繁雜、復雜,“稱”表示引用、舉例,“博引”表示廣泛引用。整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人們引用典故、名言或其他人的話語時,使用的引證過多、繁瑣,不得要領。
使用場景:該成語一般用于批評那些在論述或辯論中過多引用資料、舉例或典故的人。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表達觀點時,過于依賴引證,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故事起源:繁稱博引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后漢書·班彪傳》。班彪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學者和官員,他以博學聞名。有一次,班彪在辯論中,引用了很多典故和名言,以顯示自己的博學。但他的辯論對手卻指出,他的引證過多、繁瑣,沒有抓住重點。從此,繁稱博引成為了批評過多引證的人的形容詞。
成語結構:繁稱博引是一個由三個詞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的“繁”、“稱”、“博引”分別表示“繁雜”、“引用”和“廣泛引用”。
例句:
1. 他的演講總是繁稱博引,讓人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
2. 在辯論中,過多引證會讓你的觀點顯得繁瑣,別忘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記憶技巧:為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聯想成一個人在說話時,嘴里不停地喊著“繁稱博引”,而他的周圍則堆滿了各種典故、名言和引用的資料,形成了一個繁瑣的場景。這種聯想可以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有關典故的成語,例如“井底之蛙”、“畫蛇添足”等。這些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定的用法,學習它們可以豐富你的漢語詞匯和文化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課堂上繁稱博引,讓我們都聽不懂。
2. 初中生:寫作文時,不要繁稱博引,要用自己的思考和觀點。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過多引證會讓你的觀點顯得不夠有力。
4. 大學生:研究論文要注意避免繁稱博引,要注重邏輯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