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章
基本解釋
象牙印章。 明 劉若愚 《酌中志·三朝典禮之臣紀略》:“ 馮 號 雙林 ,篤好琴書,雅歌投壺,有儒者風。 神廟 曾賜牙章,曰‘光明正大’。”
成語(Idiom):牙章
發音(Pronunciation):yá z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牙齒的痕跡,也指文書上蓋的印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章一詞既可以指牙齒的痕跡,也可以指文書上蓋的印章。在古代,人們在文書上常常蓋上自己的印章來證明其真實性。而牙齒的痕跡則是指動物或人類咬下的痕跡,具有個體特征,可以用來識別身份或追蹤罪犯。因此,牙章在成語中常常用來比喻證明事物真實性或標志個人身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章一詞常見于文學作品、口語交流以及法律場合。在文學作品中,牙章可以用來描繪人物的特征或表達人物身份的重要性。在口語交流中,牙章可以用來形容證明事實真實性的證據,或者表示個人身份的標志。在法律場合中,牙章則代表著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牙章的具體故事起源目前尚無確切記錄。然而,牙章作為成語的使用源于古代社會中牙齒和印章的重要性,以及牙齒作為身份標志的特殊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牙章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字組成,沒有特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合同上蓋上了自己的牙章,表示這是他親自簽署的。
2. 這份證明文件上有動物的牙章,證明是動物咬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牙齒和印章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文書上蓋上自己的牙齒印章,這樣可以更加生動地記憶牙章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印章的種類和用途,以及古代文書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來深入了解牙章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在作文上蓋上了我自己的牙章,證明這是我寫的。
2. 初中生(13-15歲):他在考試卷上蓋上了自己的牙章,表示這是他的答卷。
3. 高中生(16-18歲):這份合同上有雙方的牙章,證明雙方都同意了合同內容。
4. 大學生(19-22歲):這份證明文件上有專家的牙章,證明是專家認可的。
5. 成年人(22歲以上):他在信件上蓋上了公司的牙章,表示這是公司發出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