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一覽無遺
發音(Pronunciation):yī lǎn wú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一目了然,一切盡收眼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能夠一眼看清全部,沒有任何遺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清晰、明了的情況,也可用于形容觀察、了解事物的全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清代文人鄭燮在一次游覽中,來到了一座山頂上。他站在山頂上俯瞰四周,眼前的美景讓他感嘆不已。他用心細致地觀察,發現山下的一片湖泊,湖泊中有一塊巨石,石上有一只小鳥在啄食。鄭燮被這一幕深深吸引,他覺得這是一幅天然的畫卷。于是,他寫下了“一覽無遺”四個字,來表達他的觀察和感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由“一覽”和“無遺”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站在高樓的陽臺上,一覽無遺地欣賞著城市的美景。
2. 這本書的目錄清晰明了,讓人一覽無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覽無遺”與鄭燮在山頂上俯瞰四周的情景聯系起來。想象自己站在高處,能夠一眼看清周圍的一切,沒有任何遺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視覺、觀察有關的成語,如“目不暇接”、“目瞪口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站在山頂,一覽無遺地看到了整個村莊。
2. 初中生(14歲):登上觀景臺,我一覽無遺地欣賞到了城市的繁華。
3. 高中生(17歲):通過這次考察,我一覽無遺地了解到了當地的歷史和文化。
4. 大學生(20歲):在博物館參觀時,我一覽無遺地欣賞到了各種珍貴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