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扎子
基本解釋
見“ 馬扎 ”。
成語(Idiom):馬扎子(mǎ zhá zi)
發音(Pronunciation):mǎ zhá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坐在馬扎上,舒服而懶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扎子是指一種簡易的坐具,由木頭或竹子制成,上面鋪有軟墊子。成語“馬扎子”比喻人坐在馬扎上舒服懶散的樣子,形容人懶散、懶洋洋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懶散、不積極、不思進取的狀態。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工作、學習、生活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馬扎子”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故事中有一位官員坐在馬扎上,懶散不作為,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和災難。這個故事成為了人們對懶散、不積極的警示,進而形成了成語“馬扎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馬扎子”三個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坐在辦公室里,像個馬扎子一樣,什么事情都不做。
2. 別再像個馬扎子一樣懶散了,要積極主動地去爭取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馬扎子”形象地與懶散、不積極的狀態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成語的來源和相關故事,以及其他與懶散、不積極相關的成語,如“懶散無為”、“無所作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坐在教室里像個馬扎子,什么都不做。
2. 初中生:她整天像個馬扎子一樣,懶洋洋的,一點都不積極。
3. 高中生:他像個馬扎子一樣,整天只知道玩游戲,對學習沒有任何動力。
4. 大學生:別再像個馬扎子一樣懶散了,要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