圉門
成語(Idiom):圉門
發音(Pronunciation):yǔ m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守門的人不敢放行,比喻官吏貪贓枉法,使百姓難以進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圉門出自《史記·六國年表》,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的圉官。圉官負責看守城門,貪贓枉法,百姓難以進入。后來,圉門成為一個比喻,用來形容官吏腐敗,阻礙百姓正當權益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圉門通常用于批評官員貪污腐敗,阻礙百姓利益的情況。可以用于新聞報道、社會評論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圉門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齊國的圉官貪贓枉法,百姓難以進入城門。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形容官員貪污腐敗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圉門”的結構是“名詞+動詞”,其中“圉”是名詞,指圉官;“門”是動詞,指阻擋、限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的行為真是圉門,百姓進不了門。
2. 他被指控圉門,涉嫌貪污受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圉門”的發音“yǔ mén”與“愚蠢”發音相似,從而記憶“圉門”的含義是指愚蠢的官員阻礙百姓的權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腐敗相關的成語,如“貪官污吏”、“貪贓枉法”等,以加深對官員貪污腐敗問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班長老是不公平對待我們,就像圉門一樣。
2. 初中生:老師應該是公正的,不應該圉門,阻撓同學們的進步。
3. 高中生: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打擊貪污腐敗,杜絕圉門現象的發生。
4. 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監督,勇敢揭露圉門行為,維護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