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吏
基本解釋
(1).無固定職事的官吏。《周禮·地官·槀人》“掌共外內朝宂食者之食” 唐 賈公彥 疏:“宂,散也。外內朝上直諸吏謂之宂吏,亦曰散吏。”
(2).多余無用的官吏。 唐 符載 《夏日盧大夫席送敬侍御之南海序》:“二年春,皇帝以易簡之道大黜冗吏。”
成語(Idiom):宂吏
發音(Pronunciation):mǐn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吏貪贓枉法,濫用職權,不公正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宂吏由兩個字組成,宂意為私藏,吏指官吏。宂吏一詞形象地描述了官吏貪污腐敗、濫用職權、不公正行為的情況。它強調了官員應當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利用職權謀取個人私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官員貪污腐敗、不公正行為的場合,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職業中的不正之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詁》中,據說源于戰國時期的故事。相傳楚國有一位官吏名叫宂子,他貪污受賄,濫用職權,為人民帶來了很多苦難。后來,楚國國君聽說了宂子的罪行,非常憤怒,將他處死。從此,人們用“宂吏”來形容貪贓枉法、濫用職權的官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吏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名詞宂和名詞吏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被指控為宂吏,他的貪污行為讓人民無法接受。
2. 政府要加強監督,嚴懲宂吏,保障人民的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宂吏這個成語。宂字可以與“私”字聯想,表示官吏私藏財物;吏字可以與“立”字聯想,表示官吏濫用職權。將這兩個意象聯想在一起,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有助于記憶宂吏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貪贓枉法”、“濫用職權”等,了解官員廉潔奉公的重要性,以及反腐敗的相關政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官員做了很多壞事,我覺得他是個宂吏。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加強反腐敗教育,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宂吏的危害。
3. 高中生:宂吏是社會治理中的一大問題,需要加強監督和制度建設。
4. 大學生:宂吏的存在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礙,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打擊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