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藥籠中物
發音(Pronunciation):yào lóng zhōng w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困在籠子里的珍貴藥物,比喻有才能而受到限制或束縛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來源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的詩句:“藥籠中物何足道,徒勞恨有限時勞。”意思是珍貴的藥物被限制在籠子里,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表示有才能而受到限制或束縛的人無法施展才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有才能卻受到限制、無法施展才華的人,或者形容有價值的事物被束縛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唐代。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詩中使用了這個成語,表達了自己對才能受限制的無奈和不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藥籠中物的成語結構是“名詞+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藥籠中物,因為家庭的壓力無法發展自己的才能。
2. 這個項目被政策限制,成了藥籠中物,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藥籠中物”與被限制的才能聯系起來,想象一個有價值的藥物被困在籠子里無法發揮作用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藥籠中物”相關的成語,如“錦囊妙計”、“珠圍翠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被父母限制玩具的孩子就是藥籠中物。
2. 初中生:學校里有些有才華的同學,卻因為學業壓力無法施展才華,真是藥籠中物。
3. 高中生:一些有創意的學生,因為學校規定只能按部就班,無法發展自己的才能,成了藥籠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