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敵
基本解釋
◎ 公敵 gōngdí
[public enemy] 共同的敵人;對社會構成威脅的人
英文翻譯
1.public enemy; common enemy
詳細解釋
共同的敵人。 梁啟超 《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六月上旬, 塞爾維亞 人復開省會,合同種人九十四萬以抗新政府,且宣言自今以往,視 馬哥耶 人為公敵。” 葉圣陶 《倪煥之》十二:“惴惴然的鎮上人這樣想時,覺得學校里的行為不僅同于盜賊,而且危害公眾,簡直是全鎮的公敵。”
成語(Idiom):公敵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d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公共利益或社會秩序構成威脅的敵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敵一詞由“公”的意思是公共的、公眾的,而“敵”的意思是敵人、對立的一方。公敵的基本含義是指對公共利益或社會秩序構成威脅的敵人。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那些危害社會穩定、破壞社會秩序或違背公共利益的人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敵一詞常用于政治、社會、法律等領域,用來形容那些危害國家、社會或公眾利益的敵對勢力或行為。例如,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腐敗官員、犯罪分子、惡勢力等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威脅的人或組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敵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齊國的大夫公孫牟因為一次失誤導致國家遭到外敵的侵襲,被認為是對國家的公敵。這個故事成為公敵一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敵的結構是“公”和“敵”兩個詞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些貪官污吏是社會的公敵,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2. 毒品販子是社會的公敵,必須加大打擊力度。
3. 我們要團結起來,共同對抗那些危害我們的公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公敵”與“對公共利益構成威脅的敵人”進行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公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使用情況,以及相關的政治、社會、法律等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那個欺負我們的同學是我們的公敵,我們要保護自己。
初中生:環境污染是我們的公敵,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環保行動。
高中生:腐敗是社會的公敵,我們應該追求清廉正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