訐告
基本解釋
揭發控告。《宋史·選舉志六》:“請許人訐告,得實,則有官者優擢,非仕宦者授以官,或賞緡錢。” 明 海瑞 《教約》:“今后凡一應優免、訐告等事,不由本學申請并先行稟説者,縱有司見容,本職亦不汝貸。”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七:“ 常熟縣 奴訐告其主父國初時得 隆武 偽札。” 梁啟超 《各國憲法異同論》第三章:“國會又有監督政府之權利,大臣有違法之事,可訐告之於兩院。”
成語(Idiom):訐告(jié gào)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g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揭發、告發他人的罪行或隱秘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訐告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訐的意思是揭發、告發,告的意思是通知、報告。訐告的含義是指揭發他人的罪行或隱秘行為,向他人報告或通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訐告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揭發他人的不正之事或違法行為,以及向有關部門報告或通知他人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在法律、社會、教育等領域中,揭發他人的不法行為或違規行為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訐告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在古代,人們在社會中有義務揭發犯罪行為,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因此,訐告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行為,被視為一種道德和社會責任。隨著時間的推移,訐告逐漸形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揭發他人的不正之事或違法行為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訐告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訐和告分別是兩個獨立的漢字,但在成語中它們具有固定的順序和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訐告了公司的貪污行為,幫助了公司擺脫了危機。
2. 她訐告了鄰居偷竊的行為,保護了社區的安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訐告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可以將“訐”字與“揭發”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揭發他人的不正之事。然后將“告”字與“通知”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向有關部門報告或通知他人的行為。通過與實際生活中的場景相結合,可以更好地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訐告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訐訕”(jié shàn)和“告密”(gào mì),可以幫助擴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訐告了同學作弊的行為,老師表揚了我。
2. 初中生:他訐告了班級里的違紀行為,為班級的紀律做出了貢獻。
3. 高中生:她訐告了學校里的腐敗行為,為學校的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4. 大學生:他訐告了公司的貪污行為,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