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節
基本解釋
(1).手執符節。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作為憑證及權力的象征。《漢書·敘傳下》:“ 博望 仗節,收功 大夏 ;貳師秉鉞,身釁 胡 社。” 唐 裴铏 《趙合》:“但當時時相使余不得仗節出此城,空加一貂蟬耳。” 唐 康駢 《劇談錄·鳳翔府舉兵討賊》:“相國仗節訓兵,援旗誓眾。”
(2).堅守節操?!?a href="/r_ci_b77c9fa8a4d180deddbadcc0338feab7/" target="_blank">后漢書·吳漢傳》:“賊眾雖多,非有仗節死誼者也?!?宋 曾鞏 《與孫司封書》:“比見朝廷所寵贈南兵以來仗節死難之臣, 宗旦 乃獨不與?!?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馬文肅家書》:“慷慨仗節易,從容就義難。吾輩將為其難乎?抑為其易乎?”
成語(Idiom):仗節
發音(Pronunciation):zhàng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堅守節操,不屈服于外力或誘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仗節是指在面對困難、誘惑或壓力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準則,不屈服于外力。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保持自己的正直和誠實,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仗節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誘惑或壓力時,能夠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準則??梢杂脕碣澝滥切﹫允卣x、不受誘惑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魏國公子無忌在戰爭中守護自己的節操而被敵軍所擒的故事。這個故事表達了保持自己的原則和道德準則的重要性,成為了仗節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仗節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仗”和名詞“節”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賄賂時,始終仗節不屈。
2. 盡管面臨巨大的壓力,他仍然堅守著自己的仗節原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仗節”與“堅守原則”、“不屈不撓”等關鍵詞聯系起來進行記憶。也可以嘗試將“仗節”與魏公子無忌的故事聯系起來,通過故事的情節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仗節相關的成語,如“忠誠無二”、“守身如玉”等。也可以學習相關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了解如何在面對誘惑和壓力時保持自己的原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向勇敢的消防員學習,仗節勇敢地救人。
2. 初中生:面對考試作弊的誘惑,我要仗節不屈,堅持誠實。
3. 高中生:在面對困難和壓力時,我們應該仗節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仗節守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