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次
基本解釋
(1).逐次;逐一。 宋 朱熹 《勸農文》之一:“其塍畔斜生茅草之屬,亦須節次芟削,取令凈盡,免得分耗土力。”《水滸傳》第四一回:“五起人馬登程,節次進發,只隔二十里而行。”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比年以來,因國家經費尚充,遂將各省地丁額賦,及舊欠錢節次蠲免。”
(2).程序;次序。《朱子語類》卷一二八:“今樞密要發兵,須用去御前畫旨,下殿前司,然后可發。若有緊急事變,何如待得許多節次?”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章》:“《中庸》第一章既徹底鋪排,到第二章以后,卻又放開,從容廣説,乃有德之言涵泳寬和處,亦成一書者條理之必然也。不則為 皮日休 《天隱子》、 劉蛻 《山書》,隨意有無,全無節次矣。”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五言長篇,固須節次分明,一氣連屬。”
成語(Idiom):節次(jié cì)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c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時間的劃分,特指學校中課程的時間安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次是指學校中課程的時間安排。在中國的學校中,每天的課程都會按照一定的時間段進行安排,每個時間段被稱為一個節次。不同的學校和學段可能會有不同的節次安排,但一般來說,每個節次持續的時間是固定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次一詞主要用于學校教育領域,用來描述學校中課程的時間安排。學生們可以根據節次的安排合理安排學習和活動時間,教師們也可以根據節次的劃分有序地進行教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次一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傳說,它是根據時間的劃分而來。在古代,時間的劃分主要依賴于太陽的升起和落下,而現代社會中,時間的劃分更多地依賴于鐘表的使用。節次一詞則是在學校教育中用來表示課程時間安排的一個專用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次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學校的節次安排非常合理,每個節次的時間都被充分利用了。
2. 我們要按照節次的安排有序地進行學習和活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次與學校的時間安排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學校中按照節次的安排進行學習和活動,這樣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和記憶這個詞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不同學校和不同學段的節次安排方式,以及不同課程在不同節次中的安排情況。也可以了解其他與時間相關的詞語和成語,例如“時間管理”、“分秒必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的課程是在第二節次上的,因為那時候可以跟同學們一起玩。
2. 初中生:每個節次的時間都很寶貴,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節課的時間。
3. 高中生:考試臨近了,我要合理安排每個節次的學習時間,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