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竅
成語(Idiom):迷竅
發音(Pronunciation):mí q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迷失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竅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迷指迷失、困惑,竅指方法、技巧。迷竅表示迷失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竅門,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或達到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在面對問題或困難時,人們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迷竅最早出現在《后漢書·班固傳》中,原文是“迷竅失道”。班固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這段文字中用迷竅來描述人們迷失了修行道路的方法和途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迷竅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思,但結合在一起,表示迷失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竅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解這道數學題時完全迷竅了,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2. 這個難題讓我迷竅了好幾天,一直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迷竅與“迷路”的發音進行聯想,迷路時表示迷失了方向,而迷竅則表示迷失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聯想記憶,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困惑、迷失相關的成語,如“困惑不解”、“茫然無措”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做數學題時迷竅了,不知道該怎么解答。
2. 初中生:遇到考試題目中不會的問題,我總是迷竅,需要老師的指導。
3. 高中生:面對復雜的化學實驗,我有時會迷竅,需要仔細思考和實踐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4. 大學生:在研究論文的過程中,我經常會遇到迷竅的情況,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才能找到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