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癘
基本解釋
謂發生災荒與瘟疫。《舊唐書·楊炎傳》:“迨 至德 之后,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饑癘。”
成語(Idiom):饑癘(jī lì)
發音(Pronunciation):jī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饑餓和疾病同時困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饑癘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饑指饑餓,癘指疾病。饑癘一詞形容饑餓和疾病同時困擾一個人或一群人,使其處于極度困苦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饑癘一詞常用于描述災難、戰亂等情況下的人們的困苦生活,也可用于形容一個人同時遭受身體和經濟上的雙重困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齊國在戰亂中遭受饑荒和疾病的困擾。此故事中提到:“齊有饑癘,晉救之。”后來,人們就用“饑癘”來形容饑餓和疾病同時困擾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長期受到饑癘的困擾,人們生活在極度貧困中。
2. 在那次自然災害中,許多人因為饑癘而喪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饑癘”這個詞語的發音和含義。想象一個人又饑餓又生病,面容憔悴,極度困苦的樣子。將這個形象牢記于心,有助于記憶饑癘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一些歷史上的饑荒和疾病災害,如中國歷史上的大饑荒和瘟疫,以及其他國家的相似事件。深入了解這些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饑癘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農村地區的人們長期受到饑癘的困擾,他們非常需要我們的幫助。
2. 初中生: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人們因為饑癘而不得不離開家鄉,四處流離失所。
3. 高中生:這個小說以饑癘為背景,描繪了人們在困境中的堅持與希望。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