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證
基本解釋
◎ 干證 gānzhèng
[witness] 訴訟雙方的有關證人
二競(指原告被告)干證俱在,即須剖決。——宋· 陳襄《州縣提綱·察監系人》
紹興十六年詔:諸鞫獄追到干證人,無罪遣還者,每程給米一升半,錢十五文。——《宋史·刑法志》
近義詞
詳細解釋
見“ 干證 ”。
亦作“ 干証 ”。與訟案有關的證人。 宋 陳襄 《州縣提綱·察監繫人》:“二競干證俱至,即須剖決。”《宋史·刑法志二》:“﹝ 紹興 ﹞十六年,詔:‘諸鞠獄追到干證人,無罪遣還者,每程給米一升半,錢十五文。’”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四折:“你看這 李阿陳 口內詞因,與這狀子上不同,其中必然暗昧著,老夫怎生下斷,中間但得一個干證的來,可也好也。”《負曝閑談》第二三回:“如此説來,大老爺你倒成了這烏龜的嫡親干証了!”
成語(Idiom):干證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直接證據或明確的事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證是由“干”和“證”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意為直接、明確,而“證”則指證據、事實。干證的基本含義是指直接證據或明確的事實。它強調的是有力的證據或確鑿的事實,可以用來證明某件事情的真實性或正確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干證常常用于法律、科學、調查等領域,用來強調證據的確鑿性和可靠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問題或事情非常明確,沒有任何爭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干證的具體故事起源暫無確切記載,但它作為一個常用的成語,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根據中國的古代文獻和歷史記載,干證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并且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份文件是干證,證明了他的無辜。
2. 他提供了干證,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3. 這份調查報告中的干證無法被否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干證”與“干凈”的發音相聯系來記憶。干證強調的是證據的明確和確鑿,就像是一張干凈的證據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干證的使用和相關領域的知識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法律、科學、調查等領域的知識,以了解更多與干證相關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有一張干證,證明我昨天做完了作業。
2. 初中生:這份實驗報告中的干證可以證明我的實驗結果是正確的。
3. 高中生:他提供了干證,證明他沒有參與這起犯罪案件。
4. 大學生:這份研究報告中的干證是我們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據。
以上是關于“干證”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