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wú wéi ér zhì ㄨˊ ㄨㄟˊ ㄦˊ ㄓㄧˋ無為而治(無爲而治)
(1).儒家主張任用賢人,以德化民,使國家得到治理。《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 舜 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何晏 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為而治?!?漢 劉向 《新序·雜事四》:“故王者勞於求人,佚於得賢。 舜 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p>
(2).道家主張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而使國家得到治理。《淮南子·說山訓》:“人無為則治,有為則傷;無為而治者載無也,為者不能有也;不能無為者,不能有為也。”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晉成帝》:“虛靜以慎守前王之法,雖聰明神武,若無有焉,此之謂無為而治。” 郭沫若 《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故儒家主張‘恭己正南面,垂拱而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3).泛指不費力氣而把事情辦好。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假若人們都像 錢先生 ,巡警們必可以無為而治。”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無為而治
成語(Idiom):無為而治 (wú wéi ér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wú wéi ér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通過不做任何事情來解決問題或處理事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強調通過放棄行動和不干涉來實現治理。它的含義是指在某些情況下,不做任何事情反而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并不意味著不做事情,而是通過不進行過度干預或強制,以達到事物自然運行和平衡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討論領導者或管理者如何處理問題。它強調在某些情況下,不干預和不干涉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結果。它也可以用于描述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選擇放棄爭斗而接受事物的自然發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是無為而治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在這篇文章中描述了一個國家的理想狀態,強調了通過不干預和不過度干預來實現治理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為而治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分別代表“不做”、“而”、“治理”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者應該學會無為而治,讓團隊自己解決問題。
2. 在某些情況下,不做任何事情可能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無為而治的道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為而治”與放下控制欲、接受事物自然發展的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同時,可以嘗試用這個成語造一些句子,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有關道家思想和莊子的哲學思想,了解如何應用無為而治的理念在現實生活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發現在某些時候,不去爭吵和抱怨反而能夠解決問題,這就像是無為而治。
2. 初中生:在學校,老師有時候會選擇不過多干預學生的行為,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這就是無為而治。
3. 高中生:領導者應該學會無為而治,給予員工足夠的自由和責任,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