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惡
基本解釋
指虐、暴、賊、有司四種惡事。《論語·堯曰》:“ 子張 曰:‘何謂四惡?’ 子 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一上所議,是以法法之之法,多是尊五美,屏四惡之法,誠能上下凜遵,則刑具可免矣。”
指四種厭惡的事。《管子·牧民》:“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絶,我生育之……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呂氏春秋·適音》:“人之情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
成語(Idiom):四惡(sì è)
發音(Pronunciation):sì 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四種惡劣的行為或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惡指的是四種惡劣的行為或品質,包括無信(不守信用)、無義(不講道義)、無禮(不懂禮貌)、無恥(不知羞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四惡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惡劣或行為不當,用以批評或警示他人不要效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惡最早出自《四書》之一的《論語》。其中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如何做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以器物為重),孔子回答說:“君子懷惡,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里的“懷惡”就是指君子心懷四惡,即不守信用、不講道義、不懂禮貌、不知羞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惡屬于形容詞短語,由“四”和“惡”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無信、無義、無禮、無恥,真是個四惡之徒。
2. 這個人做事不講道義,真是屬于四惡之一的無義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四惡分解記憶,分別記憶四個字的意思,再聯想到惡劣的行為或品質,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品行和道德相關的成語,如三狼五虎、七矮九黃等,以豐富詞匯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經常說謊,不守信用,真是個四惡之徒。
2. 初中生:他對老師不尊敬,態度無禮,真是個四惡之徒。
3. 高中生:他明明做錯了事情,卻不承認,真是個四惡之徒。
4. 大學生:他利用別人的信任,謀取私利,真是個四惡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