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治
基本解釋
猶施政。《禮記·曲禮上》“安民哉” 唐 孔穎達 疏:“此一節明人君立治之本。” 嚴復 《原富》甲部第十篇按語:“此豈立治擾民者之所前知者耶!”
成語(Idiom):立治
發音(Pronunciation):lì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立刻治理,迅速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立治是由動詞“立”和動詞“治”組成的成語。立指立即、立刻的意思,治指治理、處理的意思。立治表示迅速采取行動來解決問題,特指迅速采取措施使局勢好轉或問題得到解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立治常用于形容領導者或決策者在關鍵時刻迅速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或處理緊急情況。也可以用來鼓勵他人在困難時刻果斷行動,解決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立治這個成語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當時,齊國的國君襄公接到了一封來自晉國的緊急信件,信中說晉國要攻打齊國。襄公立即召集了官員商討對策,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終成功地擊退了晉國的進攻。后人為了表達這種迅速行動解決問題的精神,形成了成語“立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者在危機時刻必須要能夠立治,迅速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2. 遇到問題不要猶豫,要立治,及時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立刻治理”,即在問題出現時立刻采取措施來解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解決問題相關的成語,如“迎刃而解”、“化干戈為玉帛”等,以豐富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10歲):老師教我們遇到問題要立治,不要拖拖拉拉。
2. 初中生(14歲):面對突發情況,我們應該立治,迅速采取行動。
3. 高中生(17歲):領導者在危機時刻必須要能夠立治,穩定局勢。
4. 大學生(21歲):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要具備立治的能力,解決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