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項
基本解釋
(1).正稅。《清會典事例·戶部·賜復二》:“朕巡幸 五臺 ,一切供應,皆動支正項,惟是安營除道,未免有資民力。”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旱潦》:“每歲公私賑款,輒至數百餘萬,皆出於度支正項或南中義捐,歲歲告災,其憂未已。”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我同著 桂升 到縣衙門里繳納錢糧。照往年的老規矩,正項是每畝一元六角五;帶征的附加稅以及什么捐什么費,合起來也是一元六角五。”
(2).正式的項目;正規的項目。 許地山 《女國士》:“不過雁、走兔不定常有,田地里底出產,才是正項入款。”
英文翻譯
1.positive term
成語(Idiom):正項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x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正確的事項或觀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項指的是正確的事項或觀點,與“反項”相對。在許多情況下,正項被用來表示正確的選擇或正確的方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項常常用于討論決策、選項或觀點等方面。它可以用來強調正確的選擇,指出正確的方向,或者對錯誤的觀點進行反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項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科舉考試中,考生需要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有正確的選項和錯誤的選項。選擇正確答案的考生被稱為“正項”,因為他們選擇了正確的事項或觀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項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正”和“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做決策時,我們要選擇正項,而不是盲目跟從別人的意見。
2. 他在辯論中提出了許多正項,使得他的觀點更加有說服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通過與科舉制度相關的故事和歷史知識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是一個古代的考生,在答題時選擇了正確的選項,成為了“正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科舉制度的信息,以及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在數學考試中,我們要選擇正項來回答問題。
- 初中生:當面臨困難時,我們應該選擇正項,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 高中生:在做選擇時,我們要考慮正項和反項,權衡利弊。
- 大學生:在進行研究時,我們要選擇正項來驗證我們的假設。
-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選擇正項來達到目標,不被錯誤的觀點所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