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報
基本解釋
佛教語。業因與果報。謂一切行為都有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王若殺我,我之與王俱墮惡道,王有斷命之罪,我懷怨讎之心,業報皎然,善惡明矣。” 宋 王讜 《唐語林·方正》:“ 代宗 惑釋氏業報輕重之説,政事多託於宰相。”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是宜陽有明刑,陰有業報耳。”
成語(Idiom):業報(yè bào)
發音(Pronunciation):yè b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所從事的行業或所做的事情,最終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或報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業報是由“業”和“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業”指指一個人所從事的行業或所做的事情,“報”指回報或報應。業報這個成語意味著人們的行為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或報應,好的行為會得到好的回報,而惡劣的行為則會得到相應的懲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業報這個成語常用于提醒人們要積極向上,做好事情,因為好的行為最終會得到好的回報,而不良行為則會招致不好的結果。它也可以用來警示人們不要做壞事,因為惡劣的行為最終會受到懲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業報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佛教故事。相傳,佛教有一位叫阿難陀的弟子,他曾經是一個殺人犯。后來,他皈依佛門,修行精進,成為佛教的高僧。有一天,他在禪定中看到了自己殺人的種種罪行,深感悔過,決定用一輩子的修行來彌補自己的過錯。最終,他修行有成,成為一位偉大的菩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論過去犯下了多么嚴重的錯誤,只要真心悔過,努力修行,最終都能得到業報的回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業報這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字組成,沒有特別的變化形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做好事是應該的,業報終會來臨。
2. 不要做壞事,否則會招來業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業”字與“報”字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在從事某種行業或做某件事情,最終得到相應的回報或報應。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業報相關的佛教故事,了解更多關于因果報應的思想和道理。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說,做好事會有好的業報。
2. 初中生:我們應該珍惜學習的機會,因為努力學習會得到好的業報。
3. 高中生:在選擇專業時,要考慮自己的興趣和擅長,這樣才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滿意的業報。
4. 大學生:大學期間要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業報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