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匍匐而行
發音(Pronunciation):pú fú ér x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身體俯伏在地上,像爬行動物一樣前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行走時非常卑微、卑劣或奴顏婢膝,也可以指行動時非常謹慎小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做事非常低聲下氣、卑躬屈膝,或形容某人在困境中艱難前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匍匐而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名叫范蠡的人,他是一個出身貧寒的邊境少年。范蠡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決定遠離家鄉,前往越國學習。范蠡每天都要行走數百里,為了不引起人們的注意,他選擇匍匐而行,以示謙卑和低調。最終,范蠡成功地學到了越國的知識,成為了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連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總是匍匐而行,從不敢有絲毫得意忘形。
2. 在困境中,我們要勇敢面對,不要匍匐而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匍匐而行”拆分成兩個部分進行記憶。首先,記住“匍匐”這個詞的發音和意思,它表示身體俯伏在地上爬行的動作。然后,記住“而行”這個結尾部分,它表示前進或行動的意思。通過拆分記憶,可以幫助記憶者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更多與“匍匐而行”相關的成語,如“卑躬屈膝”、“奴顏婢膝”等,以擴展詞匯量。
2. 了解范蠡的故事,深入了解“匍匐而行”的起源和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看到一只小狗匍匐而行,好像在找東西。
初中生:他為了博取老師的歡心,總是匍匐而行,令人厭惡。
高中生:在面對困境時,我們不能匍匐而行,而是要勇敢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