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場
基本解釋
(1).猶文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總術》:“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駭飛兔於文場,躍雕龍於筆海?!?元 鍾嗣成 《凌波仙·吊范子英》曲:“詩籌酒令閒吟詩,占文場第一功?!?魯迅 《花邊文學·小品文的生機》:“倘若真的是‘天地大戲場’,那么,文場上當然也一定有丑腳--然而也一定有黑頭?!?br>(2).科舉的考場。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齊入文場同苦戰,五人十載九登科。” 宋 陸游 《感舊贈超師》詩:“我赴文場君受戒,道邊曾共望高宗。”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既然將琴劍書箱安下了,不免到文場前面,探消息,看條約,走一遭去,早來到場門前也。”
(3).戲曲樂隊所用管弦樂器的統稱。如京劇的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笛、嗩吶等。同鑼、鼓等“武場”合稱場面。舊時習慣上也把演奏管弦樂的樂師稱為“文場”。
(4).曲藝的一種,流行于 廣西 桂林 、 柳州 一帶。
英文翻譯
1.(戲曲伴奏樂隊中的管弦樂部分) string and wind instruments in Chinese operas
成語(Idiom):文場(wén chǎng)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ch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學創作的舞臺,也指文壇、文化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場是由“文”和“場”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學、文化,“場”指舞臺、場所。文場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文中,用來比喻文學創作的舞臺,也可以指代文壇、文化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文學創作的環境或者一個文化領域的范圍。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文學創作或者文化領域中的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場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著作《莊子·外物》中。在該篇文章中,莊子用“文場”來比喻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同時也用來比喻文學創作的舞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場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文場上的表現非常出色。
2. 這個作家在文場上嶄露頭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文場”兩個字聯想為一個文學創作的舞臺,或者將其與文學活動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創作、文化圈的發展歷史,以及現代文學、藝術領域的成就和趨勢。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在學校的文場上舉辦了一場文化節。
2. 初中生(13-15歲):他在文場上的表現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3. 高中生(16-18歲):我希望將來能夠在文場上發表自己的作品。
4. 大學生(19-22歲):她在文場上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贏得了觀眾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