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肩
基本解釋
復姓。 春秋 時 魯國 有 公肩假 。見《禮記·檀弓下》。
成語(Idiom):公肩(gōng jiān)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j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共事務,公共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肩是一個形象化的成語,其中“公”指公共的,表示公共事務或公共責任;“肩”指肩膀,表示承擔。公肩的基本含義是指承擔公共事務或公共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肩常用于描述個人或團體對于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可以用于表揚那些關心社會公共事務、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人,也可以用于指責那些不負責任、不關心公共事務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肩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的魯國國君季孫氏在位時,魯國內外發生了許多災難和動蕩。季孫氏在面對種種困難時,毅然承擔起保衛國家、安撫民眾的責任,展現了一位國君應有的擔當精神。后來,人們就用“公肩”來形容承擔公共責任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為形容詞,表示公共的;“肩”為名詞,表示肩膀。兩個字構成的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承擔公共責任的形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有責任心的公務員,總是盡心盡力地履行自己的公肩。
2.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擔負起公肩,為社會的發展盡一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肩”與“肩負責任”這個表達進行聯系,形成記憶關聯。同時,可以通過構思一些與公共責任相關的場景,將公肩的含義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公肩的含義和使用場景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公共責任、社會公益相關的成語,如“公心”、“公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承擔起保護環境的公肩,不亂扔垃圾。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有學習的公肩,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業水平。
3. 高中生:大家都應該有社會責任感,肩負起為社會做貢獻的公肩。
4.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棟梁之才,我們要有擔當精神,承擔起建設國家的公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