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夫
基本解釋
爵位名。 秦 二十等爵中的第七級。《漢書·高帝紀下》:“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 顏師古 注:“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
成語(Idiom):七大夫
發音(Pronunciation):qī dà f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七個醫生,形容人多而亂,意見不一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七大夫是由“七”和“大夫”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在古代,大夫是指醫生的稱呼。七大夫意味著有七個醫生,表示人多而亂,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集體決策或討論時,由于參與者眾多,導致意見紛爭,無法達成一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七大夫多用于形容集體討論或決策時,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可以用來描繪團隊、委員會或會議等場合,當有很多人參與討論,但無法達成共識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七大夫的具體故事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據說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醫學中的一種現象。在古代,醫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治療方法和觀點。當有人生病時,可能會請來多個醫生診治,但由于每個醫生的意見不同,導致治療方案無法一致。因此,七大夫成為了形容意見不一致的集體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七大夫的結構是“數字(七)+ 名詞(大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團隊會議上,大家意見不一,真是七大夫。
2. 這個項目的決策過程中出現了七大夫的情況,導致進展緩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七大夫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在一個醫院里,七位醫生聚在一起,爭論不休,各自都堅持自己的治療方案,最終無法達成一致,形成了七大夫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如“眾口難調”、“眾口鑠金”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集體意見不一致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班級討論選班長時,大家的意見不一致,就像七大夫一樣。
2. 初中生:我們班級的班委會開會討論活動方案時,出現了七大夫的情況。
3. 高中生:學校組織的辯論比賽,選手們在辯論過程中形成了七大夫,爭論不休。
4. 大學生:在學生會的籌備會議上,大家意見不一,出現了七大夫的局面。
5. 成年人:公司的項目決策會上,各部門的負責人意見不統一,形成了七大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