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
基本解釋
兩棲動物,體長而扁,眼小,口大,四肢短,前肢四趾,后肢五趾。生活在山谷的溪水中,吃魚、蛙、蝦等小動物。因叫聲似嬰兒啼,故俗稱娃娃魚。在我國多產于 廣西 。是珍貴食品。
英文翻譯
1.【醫】giant salamander meat
成語(Idiom):大鯢
發音(Pronunciation):dà n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龐大、巨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鯢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巨大蠑螈,它的體型非常龐大,象征著巨大的力量和規模。用來形容人或事物龐大、巨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鯢一詞多用于形容規模龐大的事物,可以用于描述建筑物、項目、計劃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鯢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文中。故事講述了莊子與齊莊公的對話,齊莊公問莊子:“大鯢之子,鯢至鯢穴,不可以用魚鱉之穴乎?”莊子回答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細民之穴不可以容也。”從而引發了對大鯢的思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大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的規模真是大鯢,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來完成。
2. 這座建筑物真是大鯢,遠遠望去非常壯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鯢的形象與巨大的蠑螈形象聯系起來,形成鮮明的印象,從而記住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大鯢相關的知識,如大鯢的生態習性、分布范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大鯢一樣的恐龍在地球上生活過。
2. 初中生:這個城市的發展速度真是大鯢,每天都有新的高樓大廈建成。
3. 高中生:他的計劃非常大鯢,需要很多資金和人力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