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人
基本解釋
(1).言行符合正義或道德標準的人。《墨子·非命上》:“義人在上,天下必治。”《史記·伯夷列傳》:“﹝ 武王 ﹞東伐 紂 , 伯夷 、 叔齊 叩馬而諫……左右欲兵之。 太公 曰:‘此義人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篤始終於寒暑,雖危亡而不猜者,義人也。”
(2). 秦 漢 時加給西南一種少數民族的稱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板楯蠻夷》:“ 板楯 七姓,射殺白虎立功,先世復為義人。”按 秦昭王 時有白虎為害,后為 板楯 人射殺,遂一戶免其一頃田之稅,雖有十妻,不輸口算之錢。參閱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巴志》。
成語(Idiom):義人(yì rén)
發音(Pronunciation):yì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質、正直誠實、樂于助人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義人是指為了正義和公平而奮斗,保護弱者,幫助他人的人。他們通常以自己的利益為次要,而將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義人的行為展現了高尚的品德和無私的精神。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應該以道義為準則,秉持正義和善良的原則去對待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有道德、正直、樂于助人的人。它可以用于表揚他人的高尚品質,也可以用來勉勵自己和他人要秉持正義和善良的原則。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或者用來表達對某人的敬佩和贊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樂羊子的人,他為了幫助他人,不惜舍棄了自己的財富和地位。這個故事表達了樂羊子對正義和善良的追求,成為了“義人”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義人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義”和“人”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真正的義人,總是樂于幫助別人。
2. 面對不公正的待遇,我們應該站出來,成為義人的力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義人與英雄形象聯系起來,因為他們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無私的精神。你可以想象一個穿著盔甲的義人,手持正義的利劍,保護著弱者和正義。這樣的形象會幫助你記住義人的含義和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有關高尚道德和正義的成語,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忠誠義氣”等。這些成語都反映了中華文化中對道德和品德的重視。你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來深入了解這些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個義人,經常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初中生:那位義人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維護了正義。
高中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更多的義人來為弱者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