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磔
成語(Idiom):碎磔(suì zé)
發音(Pronunciation):suì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被捕后,被刑罰處死,尸體被割成碎塊懸掛在路旁示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碎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用來示眾警戒。當時,人們被捕后,會被判處碎磔,即將尸體割成碎塊,并懸掛在路旁以警示他人。這個成語的含義引申為受到極其嚴厲的懲罰或警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現代漢語中,碎磔常用于形容某人受到嚴厲的批評、懲罰或警告,或者形容某事物受到嚴厲的打擊、破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碎磔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在古代,碎磔是一種殘酷的刑罰,用來警示他人不要犯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記·趙世家》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趙武靈王曾經將一位名叫白起的將軍的尸體割成碎塊,懸掛在路旁示眾,以警示其他將軍不要效仿他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碎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碎”表示被割成碎塊,“磔”表示懸掛示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犯罪行為被判處碎磔。
2. 這個公司因為違法行為受到了碎磔式的處罰。
3. 這個城市的環境問題嚴重,需要采取碎磔式的措施來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碎磔”與“殘酷刑罰”、“嚴厲警示”等詞語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被割成碎塊并懸掛在路旁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殺一儆百”、“示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因為偷東西被老師碎磔了。
2. 初中生:這個城市嚴厲打擊環境污染,采取了碎磔式的措施。
3. 高中生:這個政府為了警示其他官員不要貪污腐敗,對腐敗官員采取了碎磔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