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合
基本解釋
(1).進入房室。閤,我國舊時的一種樓房。《后漢書·黨錮傳·巴肅》:“縣令見 肅 ,入閤解印授與俱去。”《新唐書·裴寂傳》:“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閤則延臥內。”
(2).指進入中央官署做官。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銘》:“ 德宗 初,怏怏無奈,久而嘉之,其后入閤。”
(3). 唐 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見群臣,稱“入閤”。《新五代史·雜傳·李琪》:“天子日御便殿見羣臣,曰‘常參’。朔望薦食諸陵寢,有思慕之心,不能臨前殿,則御便殿見羣臣,曰‘入閤’。”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 唐 日御 宣政 ,設殿中細仗兵部旗旛等於廷,朝官退,皆賜食。自 開元 后,朔望,宗廟上牙槃食。 明皇 意欲避正殿,遂御 紫宸殿 ,喚仗入閤門,遂有入閤之名,在 唐 時,殊不為盛禮。”《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寶元二年》:“ 唐 制,每遇坐朝日,即為入閤。”
成語(Idiom):入合
發音(Pronunciation):rù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性格或行為與環境、社會等不相合,不適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入合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入”和“合”兩個字組成。入指進入、進入某種狀態,合指符合、適應。成語入合形容一個人的性格、行為與環境、社會等不相合,不適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入合一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某種環境或社交場合中不適應,與周圍的人或事物產生沖突或矛盾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無法適應、融入集體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入合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班彪傳》中,原文是“入合者,不適合也”。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描述人與環境不相合的一個常用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這個新環境中感到入合,無法與同事們融洽相處。
2. 這個學生一直都很內向,很容易與別人產生入合的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將“入合”聯想為一個人想要進入一個圓形的洞,但由于洞的形狀與人的身體不相合,所以無法進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入合相關的成語,如“不合時宜”、“不合群”等。這些成語都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與環境不相合、不適應的情況。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新學校感到入合,不認識任何同學。
2. 初中生:他在班級里總是感到入合,無法與同學們打成一片。
3. 高中生:她覺得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總是感到入合。
4. 大學生:我曾經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過,一開始感到很入合,但后來逐漸適應了。
以上是關于成語“入合”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