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
基本解釋
[釋義]
(動)〈書〉不停止。
[構成]
偏正式:不〔置
[例句]
不置一詞。(作謂語)贊嘆不置。(作謂語)
英文翻譯
1.[書] incessantly
詳細解釋
(1).不安放。《史記·周勃世家》:“上居禁中,召 亞夫 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亞夫 心不平。”
(2).不舍;不止。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新唐書·狄仁杰傳》:“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 仁杰 誦書不置。”《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侍郎一一奏知, 孝宗 稱嘆不置。” 沙汀 《淘金記》第九章:“大家都在羨慕不置的時候, 么長子 站起來了。”
(3).猶不德。謂不自以為有德。《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 汪照 注補:“置,當讀如德。”
成語(Idiom):不置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表態,不明確立場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置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一個人在某個問題上沒有明確的立場或態度。這個詞語通常表示一個人對某個問題持中立的態度,不偏向任何一方,也不做出明確的表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置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爭議性或敏感的話題上避免表態或保持中立的情況。例如,在政治討論中,一個人可能選擇不置,以避免引發爭論或沖突。此外,不置也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面對困難選擇時的猶豫不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置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大戴禮記·大學》一書中,成語的具體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置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為“不”,表示否定,第二個字為“置”,表示放置或立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這個問題上始終保持不置的態度,不愿意明確表態。
2. 面對這場爭議,他選擇了不置,不想卷入其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不置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與“不表態”或“不明確立場”等含義相關的情景進行聯想。例如,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交叉路口,左邊是一個標有“支持”的標志,右邊是一個標有“反對”的標志,而他卻選擇站在中間,不偏向任何一方,這個場景可以幫助記憶不置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要進一步學習和理解不置這個成語,可以參考相關的詞語和成語,如“中立”、“猶豫不決”等。此外,閱讀相關的文章、新聞和政治討論可以幫助擴展對不置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問我們喜歡吃蘋果還是橙子,我不置,因為我兩種水果都喜歡。
2. 初中生:在班級的辯論比賽中,我選擇了不置,因為我覺得雙方都有一些道理。
3. 高中生:面對大學的選擇,我感到很猶豫,不置于何處。
4. 大學生:在社會問題上,我傾向于保持中立,不置于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