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食子
基本解釋
亦作“ 無石子 ”。喬木名,產于 中東 沙漠地帶。樹形似檉,果實可食,亦可入藥。《周書·異域傳下·波斯》:“﹝ 波斯國 ﹞土出名馬及駞……無食子、鹽緑、雌黃等物。”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無石子,生 波斯國 ,呼為摩賊樹。高六七丈,圍八九尺。葉似桃葉而長,三月開花,白色,心微紅。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入藥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無食子》﹝集解﹞引 蘇恭 曰:“無食子生 西戎 沙磧間。樹似檉。”
成語(Idiom):無食子
發音(Pronunciation):wú shí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動物沒有食物可吃,饑餓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食子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無”、“食”、“子”三個字組成。其中,“無”表示沒有,“食”表示食物,“子”表示嘴巴。該成語的意思是指人或動物沒有食物可吃,處于饑餓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人或動物饑餓的狀態,也可以用來比喻某些情況下缺乏資源或無法滿足需求的困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食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齊俗訓》一書中。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子胥的人,他曾經被楚國貶到了一個偏遠的地方,生活十分艱苦。有一次,子胥餓得實在無法忍受,就用手捧著自己的嘴巴,表示自己沒有食物可吃。后來,人們就以子胥的形象來形容饑餓的狀態,形成了“無食子”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無 + 食 + 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長時間沒有吃飯,他已經變得無食子了。
2. 這個地區經歷了長時間的干旱,農田里的莊稼都枯萎了,人們都變得無食子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食子”與饑餓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或動物的嘴巴被堵住,無法進食而饑餓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食物和饑餓相關的成語,如“饑腸轆轆”、“人非食客”等,可以提升對于這一主題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餓得無食子了,好想回家吃飯。
2. 初中生:考試前一天晚上,我為了復習而忘記吃晚飯,結果第二天早上餓得無食子。
3. 高中生:在偏遠的山區,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居民都變得無食子,生活十分困難。
4. 大學生:期末考試周,大家都在圖書館里奮戰,有的同學為了不耽誤學習,連飯都沒吃,餓得無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