踑坐
成語(Idiom):踑坐(jī zuò)
發(fā)音(Pronunciation):jī z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踑坐是指雙腿交叉盤坐,一只腳踩在另一只腳上。形容坐姿不端正或心神不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踑坐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昭公踑坐而舉,公曰:‘子安,何以踑坐而舉?’對曰:‘吾有疾也。’”這里的“踑”指腳踩在另一只腳上,而“坐而舉”則表示坐起身來。成語踑坐形容人坐姿不端正或心神不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踑坐常用來形容人在坐姿上不端正或心神不寧的狀態(tài)。可以用于描述學生在課堂上坐不住、坐姿不正,或者形容一個人在會議或演講中緊張不安、心神不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踑坐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的一段對話。昭公見到一個人坐姿不端正,于是詢問他為什么踑坐而舉。那個人回答說他有疾病。這個故事成為了踑坐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踑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踑”和“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踑坐,顯得很不專注。
2. 學生們在課堂上踑坐,老師提醒他們要保持端正的坐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踑”字聯想成“踩”,想象一個人的腳踩在另一只腳上的姿勢,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坐姿有關的成語,如“安坐不動”、“坐立不安”等,來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上課時老師發(fā)現他踑坐,就提醒他要保持正確的坐姿。
2. 初中生:考試前緊張的時候,我常常會踑坐在椅子上,無法集中注意力。
3. 高中生:在班級會議上,有些同學踑坐著聽報告,給人一種不專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