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
基本解釋
謂用兵之上策。《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張預 注:“言以奇策祕算取勝於不戰,兵之上也。” 明 吳昜 《少保戚公繼光》詩:“伐暴貴上兵,功豈必戰場。”
成語(Idiom):上兵
發音(Pronunciation):shàng b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戰爭中,善于利用智謀和策略的將領或士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兵一詞出自《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指在戰爭中,先要利用智謀破壞敵人的計劃,然后破壞敵人的外交關系,再破壞敵人的軍隊,最后才攻打敵人的城池。這個成語強調了智謀和策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善于利用智謀和策略的人,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也可以用來形容善于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學的經典之作,作者是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孫子)。其中的“上兵伐謀”一節,強調了智謀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后來,人們將“上兵”這個詞語作為成語使用,用來形容善于利用智謀和策略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上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上兵之將,善于運籌帷幄,指揮作戰。
2. 在這場競爭中,只有善于上兵的人才能夠取得勝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上兵”與智謀和策略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將領站在高處,俯瞰整個戰場,利用智謀和策略指揮士兵作戰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孫子兵法》中的其他內容,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學的發展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班上的上兵,總能夠想出好辦法解決問題。
2. 初中生:在團隊合作中,我們需要找一位上兵來制定有效的策略。
3. 高中生:這場比賽需要上兵之將來帶領我們取得勝利。
4. 大學生:作為一名上兵,他在商業競爭中總能夠找到突破口。
5. 成年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學習上兵的智謀和策略來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