牋草
成語(Idiom):牋草
發音(Pronunciation):tián c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書法中的草書,也泛指潦草的字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牋,古代寫字用的木板或竹片,用來攤寫字的紙。草,指潦草的字跡。牋草比喻字跡潦草不工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字跡潦草、書寫不工整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的不精細、不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牋草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的《千字文》中。楊慎是明代的一位書法家,他在書寫《千字文》時,將字寫得非常潦草。后來,人們就用“牋草”來形容字跡潦草,不工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修飾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字寫得太牋草了,幾乎看不清楚。
2. 這篇文章的字跡雖然牋草,但是內容卻很有深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寫字時,因為匆忙而字跡潦草,像是在用牋草寫字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書法相關的詞語,了解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字體演變和書法發展歷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寫字的時候常常牋草,老師總是批評我。
2. 初中生(13-15歲):我今天寫作業的時候字寫得很牋草,希望老師不要太在意。
3. 高中生(16-18歲):寫字時字跡潦草是我的一個壞習慣,我要努力改正。
4. 大學生(19-22歲):忙碌的學習和社交讓我寫字變得牋草,我需要更多時間練習書法。
5. 成年人(23歲以上):工作繁忙,寫字很少,字跡變得牋草不堪,需要重新學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