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
基本解釋
佛教法相宗術語。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亦名六根。末那為第七識,意謂執持我見。阿賴耶為第八識,意為藏,謂能藏一切法,即所謂神識、性靈,合稱八識。《天地八陽神咒經》:“云何名八識?眼是色識,耳是聲識,鼻是香識,舌是味識,身是觸識,意是分別識。六根是六識。舍藏識,阿賴耶識,是名曰八識。” 清 龔自珍 《最錄八識規矩頌》:“師復念言法相宗大綱在八識,大緯在四分,乃製此頌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頌眼等識,次三頌意識,次三末那,次三賴耶。”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 孫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其能知八識者矣。”
成語(Idiom):八識
發音(Pronunciation):bā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感官和心靈的認識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八識是佛教術語,指人的感官和心靈的認識能力。八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其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是感官識,負責感知外界的事物;意識是心靈的認識能力,負責對所感知的事物進行思考和判斷;末那識是對事物的直接感知能力;阿賴耶識是對事物的存儲和記憶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佛教講解中,用來描述人的感知和認知能力,也可用于形容人對事物的理解和思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八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出現在《阿含經》中。據說,佛陀在講經時,曾闡述了人的感官和心靈的認識能力,并將其歸納為八個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八識是由“八”和“識”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八識非常敏銳,能夠準確地感知到周圍的變化。
2. 在佛學講座中,教授詳細解釋了八識的含義和作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八識的每個識與具體的感官聯系起來,如眼識與眼睛、耳識與耳朵等,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佛教中關于八識的深層含義和修行方法,了解八識在人的認知過程中的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通過眼識看到了美麗的花朵。
2. 初中生:八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人的感官和心靈的認識能力。
3. 高中生:在心理學中,八識被用來描述人的感知和認知過程。
4. 大學生:通過學習八識,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的認知能力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