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熸
成語(Idiom):龜熸(guī hán)
發音(Pronunciation):guī h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膽怯、膽小怕事,形容膽小如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龜熸的“龜”指烏龜,熸指慫恿、煽動。烏龜是一種膽小怕事的動物,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產生恐懼心理。形容一個人膽小怕事,缺乏勇氣和決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膽小怕事,不敢冒險或承擔責任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某人的懦弱行為,也可以用來自嘲自己的膽小怕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龜熸的故事源于《后漢書·楊震傳》。楊震是東漢末年一位有才華的官員,但因為他膽小怕事,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會跟風順應時勢。有一次,楊震前往探望貴族楊修,楊修問他:“你看見過烏龜嗎?”楊震回答說:“沒有。”楊修又問:“你聽說過烏龜熸火嗎?”楊震回答說:“沒有。”楊修聽后大笑,并以此來形容楊震的膽小怕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龜熸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連一只小老鼠都怕,真是個龜熸之人。
2. 面對困難,不要像個龜熸,要勇敢面對挑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烏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烏龜是一個膽小怕事的動物,所以龜熸就是形容膽小怕事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勇敢、膽怯相關的成語,如“大智若愚”、“膽大包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害怕爬山,是個龜熸。
2. 初中生(13-15歲):他面對困難總是退縮,真是個龜熸之人。
3. 高中生(16-18歲):作為班級的領導,他卻膽小怕事,是個龜熸。
4. 大學生(19-22歲):面對人生的挑戰,不要成為龜熸,要勇敢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