狓猖
成語(Idiom):狓猖(pí chāng)
發音(Pronunciation):pí c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狂放不羈、放肆囂張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狓猖一詞源自《莊子·外物》篇,原意為野獸狂猛奔放的樣子。后來演變為形容人放肆囂張、毫不拘束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放縱不羈、囂張跋扈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事物或現象的狂放不羈的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篇中有這樣的故事:一只獅子在草地上奔跑,它的獸性狂猛奔放,引起了大地的震動。莊子用狓猖來形容這種狂放不羈的樣子,后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狓猖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作定語或狀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態度狓猖不羈,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
2. 這個政府的腐敗現象狓猖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狓猖的發音與“批唱”相近,可以想象一個人放肆地批評唱歌的樣子,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狓猖相關的成語,如狂妄自大、放肆不羈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這類形容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狓猖不羈,老師常常批評他。
2. 初中生:這個人的言行舉止狓猖無羈,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
3. 高中生:這個政府的腐敗現象狓猖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4. 大學生:他的創作風格狓猖不羈,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