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索
基本解釋
(1).一根繩索。 唐 杜牧 《云夢澤》詩:“日旗龍旆想飄揚,一索功高縛 楚王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張陰捕 聽説,一索先把 王溜兒 扣住。”
(2).一次搜索。《史記·趙世家》:“ 程嬰 謂 公孫杵臼 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復索之,柰何?’”
(3).一串。參見“ 一索珠 ”。
(4).原出《易·說卦》。后以“一索”謂初生男孩。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皇子追封》:“是時, 萬妃 寵震天下,又得‘一索’之祥,而斤斤守祖宗法。”參見“ 一索得男 ”。
(5).索性,干脆。 清 吳蘭徵 《絳蘅秋·省親》:“御園內都是有事體,到這里倒覺得自在清閒,一索逛完了罷!”
成語(Idiom):一索
發音(Pronunciation):yī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追求目標或解決問題時,一次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索是一個四字成語,由“一”和“索”組成。一表示“一次”、“一下子”,索表示“搜尋”、“找到”。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在追求目標、解決問題時能夠一次就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需要多次嘗試或搜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索常用于形容某人在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時的高效率和迅速成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能力高強,一次就能夠解決問題或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方法或策略的直接有效,一次就能夠解決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索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張良的智者,他曾經在一次尋找寶物的過程中,只用了一次就找到了寶物。因此,人們便用“一索”來形容他的高明才智和迅速成功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一索”的結構是“一+動詞”,表示一次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智慧和努力使他在一索之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2. 這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很高,每次都能一索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索”與尋寶的故事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張良在尋寶時只用了一次就找到了寶物,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高效率、迅速成功相關的成語,例如“一舉兩得”、“一箭雙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一索就找到了丟失的鉛筆。
2. 初中生:他一索就解決了這個難題。
3. 高中生:她一索就找到了理想的大學。
注意:以上例句僅供參考,實際使用中可以根據具體情境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