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吃猴
基本解釋
方言。喻指專吃白食的人。 老舍 《趙子曰》第十九:“ 趙子曰 知道那個專吃別人不還席的是誰,心中比自己是白吃猴還難過,可是他勉強笑著說:‘東安樓吧!’”
成語(Idiom):白吃猴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chī h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沒有能力或者沒有付出努力卻享受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吃猴是一個比喻性成語,其中“白吃”指的是無償享受,不用付出代價;而“猴”是指一個懶散、貪圖享樂的人。因此,白吃猴這個成語形容那些不勞而獲、吃白食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吃猴通常用來貶義地形容那些依賴他人勞動而不付出努力的人。可以用在諷刺、批評、警示等語境中,用來指責那些不勞而獲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吃猴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只猴子,它非常懶惰,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從不勞動。一天,一位農夫路過,看到猴子懶散的樣子,就給它喂食。猴子得以無償享受農夫的勞動成果,從此養成了白吃的習慣。這個故事被人們用來形容那些不勞而獲、貪圖享樂的人,形成了成語“白吃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表示懶散、貪圖享樂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無所事事,就是一個白吃猴。
2. 這個人從來不工作,總是依賴別人養活,真是個白吃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該成語的含義與故事情節聯系起來,想象一個懶散的猴子只知道吃喝玩樂,而沒有勞動的場景,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懶散、貪圖享樂相關的成語,如“好逸惡勞”、“懶漢蛋”等,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從來不做作業,總是讓別人幫他,真是個白吃猴。
2. 初中生:那個同學整天無所事事,只知道享受,真是個白吃猴。
3. 高中生:他從不付出努力,卻總是享受別人的成果,真是個白吃猴。
4. 大學生:有些人只知道貪圖享樂,從不勞動,真是一群白吃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