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親
基本解釋
(1).古刑法八議之一。謂對于皇親國戚進行特別審議,以減免其刑罰。《周禮·秋官·小司寇》:“以八辟麗邦灋,附刑罰:一曰議親之辟。”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若今時宗室有罪先請是也。” 賈公彥 疏:“親謂五屬之內及外親有服者,皆是議限。”《明史·外戚傳·張麒》:“飲千戶 呂宏家 ,醉抽刀刺 宏 死,法當斬,有司援議親末減。詔不從,迄如律。” 清 馮景 《薄太后論》:“故外戚作威,乃大臣之所深懼者也。則 昭 之罪,其尚可以議親宥哉。”參見“ 八辟 ”、“ 八議 ”。
(2).議婚;說親。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九:“年十五六時,未敢議親。”《水滸傳》第六九回:“待得退了賊兵,保護城池無事,那時議親,未為晚矣。”《天雨花》第一回:“聞他未中金屏雀,閨中若有女千金,都要與他連姻眷,挽托親朋來議親。”
成語(Idiom):議親
發(fā)音(Pronunciation):yì q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爭論或評議親戚的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議親是由“議”和“親”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議指的是討論、評議,親指的是親戚。議親表示人們爭論或評議親戚的事情,通常是指親戚之間的紛爭或爭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議親可以用于描述家庭、親戚之間的爭議或糾紛。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們對親戚的行為或決定進行評議或討論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jù)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官員因為親戚之間的紛爭而被罷官。這個故事引發(fā)了人們對親戚之間糾紛的思考和討論,形成了“議親”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議親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議”和名詞“親”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一家人經常因為財產問題議親。
2. 在親戚的婚禮上,親戚們議親起了禮金的多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參與了一個家庭會議,親戚們圍坐在一起討論或爭論某個問題,這個會議就是“議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家庭、親戚有關的成語,如“親如手足”、“賓朋滿座”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理解家庭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爸爸和叔叔因為誰來接我放學而議親了。
2. 初中生:我家親戚們在春節(jié)期間經常議親一起去旅游。
3. 高中生:我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因為房產問題議親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