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色
基本解釋
[釋義]
(1) (動)失去本來的色彩。
(2) (動)因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
[構(gòu)成]
動賓式:失|色
[例句]
他嚇得大驚失色。(作補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因受驚而臉色蒼白) turn pale
詳細解釋
◎ 失色 shīsè
(1) [turn pale]∶因驚恐而面色變白
驚愕失色
諸將皆失色。——《李愬雪夜入蔡州》
(2) [eclipse]∶失去本來的色彩或光彩
年久失色
我腦海里忽然涌出許多作家在書中對云的千姿百態(tài)、千嬌百媚的描寫,但一同我眼前親見的景象相比,卻都有點失色了。——《云賦》
(1).容貌不莊重。《禮記·表記》:“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鄭玄 注:“失,謂失其容止之節(jié)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莊,口容止。’” 明 劉元卿 《賢奕編·間鈔上》:“宴或以家姬作樂,談笑竟日,未嘗一目之,常以拇指搯中指自持,翊旦眎其指,甲痕猶在,蓋恐失色於人也。”
(2).因羞愧、吃驚或發(fā)怒而改變神色。《莊子·天地》:“ 子貢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成玄英 疏:“卑陬,慚怍之貌。頊頊,自失之貌。既被詆訶,顏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復(fù)常。”《漢書·霍光傳》:“羣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fā)言,但唯唯而已。”《明史·毛忠傳》:“賊來益眾,軍中皆失色。”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萍 (更驚恐):‘爸,沒有的事,沒有。’ 周樸園 :‘一個人敢作就要敢當。’ 周萍 (失色):‘爸!’”
(3).泛指改變顏色。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shù)·種紫草》:“其棚下,勿使驢馬糞及人溺,又忌煙,皆令草失色。”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病久了,她進門有些顫抖,嘴唇慘白失色,頭發(fā)微亂。”
(4).猶言丟臉。《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帶累佛面無光,山門失色。”
(5).指不顧臉面。
成語(Idiom):失色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ī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顏色變得暗淡、失去光彩,也可用于形容才華、能力等方面的相形見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色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顏色變得暗淡無光,失去鮮艷的色彩。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才華、能力等在比較中顯得不突出、不出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色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顏色暗淡無光,例如:“這幅畫的顏色太單調(diào)了,完全失色了。”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在某個方面相形見絀,例如:“在這場辯論中,他的發(fā)言顯得有些失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失色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據(jù)傳,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名叫晏嬰的官員,他的容貌非常美麗,人們都稱贊他是“色之美者”。后來,晏嬰因為犯了罪被貶到了一個偏遠的地方,過著貧困的生活。當他再次回到晉國時,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容貌已經(jīng)變得蒼老,不再美麗動人,于是用“失色”來形容他的容貌變得暗淡無光。從此以后,失色就成為了形容顏色暗淡無光、失去光彩的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失”和“色”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幅畫的顏色太單調(diào)了,完全失色了。
2. 在這場辯論中,他的發(fā)言顯得有些失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鮮艷的彩虹,然后突然變得暗淡無光,失去了原本的美麗色彩,這樣就可以把“失色”與顏色暗淡無光的含義聯(lián)系起來。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xué)習(xí)與“失色”相關(guān)的成語,可以學(xué)習(xí)“黯然失色”、“相形見絀”等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8歲):她的畫顏色太多了,其他顏色都失色了。
2. 初中生(14歲):在這次比賽中,他的表現(xiàn)失色,沒有取得好成績。
3. 高中生(17歲):與他相比,我的音樂才華完全失色。
4. 大學(xué)生(20歲):她的美貌使得旁邊的其他女生都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