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節
基本解釋
(1).謂無先驗之明。一說謂不通禮節。《禮記·禮器》:“無節於內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 孔穎達 疏:“節,猶驗也……言欲外觀察萬物,必先內有識驗之明。若心內無明,則外不能分辨也。” 陳澔 集說:“無節於內,言胸中不能通達禮之節文也。”
(2).沒有法度;不加節制。《晏子春秋·外篇上三》:“ 晏子 對曰:‘君居處無節,衣服無度,不聽正諫,興事無已。’”《后漢書·濟南安王康傳》:“﹝ 康 ﹞奢侈縱欲,游觀無節。”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教子》:“﹝ 瑯玡王 ﹞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文獻通考·田賦三》:“ 莊宗 既滅 梁 蜀 之后,驕侈自恣,賞賚無節。”
(3).沒有節操。 漢 班固 《典引》:“ 司馬相如 洿行無節,但有浮華之辭,不周於用。”
(4).指物體不分段,沒有節。 北周 庾信 《擬連珠》:“蓋聞卷葹不死,誰必有心;甘蕉自長,故知無節。”參見“ 無節竹 ”。
成語(Idiom):無節 (wú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wú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節制,沒有分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言行舉止不受約束,沒有顧忌。形容人沒有分寸,不知道適度,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受限制,沒有顧忌,沒有分寸。也可以用來批評某些行為過于放縱,毫無節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中,原文是“夫無節,國之大病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沒有節制,是國家的大病。后來成為了一個用來批評人行為失控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節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無”和“節”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完全無節,沒有一點分寸。
2. 這個人生活無節制,經常熬夜玩樂,不顧身體健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無節的發音“無界”,意味著沒有界限,沒有約束,沒有分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節制相關的成語,如“有節”、“有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一點也不懂得無節,總是吃太多糖果。
2. 初中生:他在課堂上大聲喧嘩,完全沒有無節。
3. 高中生:他的消費習慣無節,總是買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4. 大學生:他的社交行為完全無節,經常說一些冒犯別人的話。
5. 成年人:他的工作態度無節,總是拖延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