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刻
基本解釋
古代分一晝夜為百刻,三刻相當于今時四十三分。 漢 衛宏 《漢舊儀》:“立夏立秋晝六十二刻,夏至晝六十五刻。夜漏不盡五刻,擊五鼓;夜漏不盡三刻,擊三鼓。”《文選·陸倕<新刻漏銘>》“自天觀象,昏旦之刻未分” 李善 注引《五經要義》:“昏,闇也。旦,明也。日入后漏三刻為昏,日出前漏三刻為明。”《南史·到沆傳》:“命羣臣賦詩,獨詔 沆 為二百字,三刻便成, 沆 於坐立奏,其文甚美。”
成語(Idiom):三刻(sān kè)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k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時間短暫,形容事情發生的時間非常迅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刻原指白天從日出到日中的時間,后來泛指時間短暫。成語“三刻”表示時間過得很快,形容事情很快就結束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口語交流中,用于形容某件事情發生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且往往是不到預期時間就已經結束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王陽明的學者,他在一天的早晨去找一個朋友,但是朋友并不在家。王陽明就在朋友家門口等待,等待的時間非常短暫,只有三刻鐘。后來,人們就用“三刻鐘”來形容時間短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刻是一個名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只用了三刻鐘,但是內容非常精彩。
2. 這部電影只有三十分鐘,真是三刻之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刻”與時間短暫的概念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等待一個人的時候,時間過得非常快,只有三刻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時間有關的成語,如“一刻千金”、“一刻鐘”等,來拓展對時間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只用了三刻鐘就完成了作業。
2. 初中生:我們的足球比賽只進行了三刻鐘,因為下大雨了。
3. 高中生:我只花了三刻鐘就解決了這個難題。
4. 大學生:我們的會議只持續了三刻鐘,因為主要議題已經討論完了。
5. 成人:我等了他三刻鐘,但是他還是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