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負石赴河(fù shí fù hé)
發音(Pronunciation):fù shí fù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義無反顧地沖向危險或死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負石赴河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賈人龍的人,他為了救人犧牲自己,義無反顧地負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河中。這個成語就是形容人們在面對危險或死亡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沖向前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危險或困難時,毅然決然地沖向前去,不顧一切地去做。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非常勇敢和無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負石赴河的故事源自中國古代的《史記》中的《賈人龍列傳》。賈人龍是一個忠義的人,他為了救人而毫不猶豫地沖向河中,最終犧牲了自己。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形容人們義無反顧地沖向危險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負石+赴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義無反顧地負石赴河,救了那個落水的孩子。
2. 在戰場上,士兵們負石赴河,毫不猶豫地沖向敵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負石赴河”與勇敢無畏的形象聯系起來,聯想負著沉重的石頭沖向河中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勇敢和無畏相關的成語,比如“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負石赴河,英勇地救了小貓。
2. 初中生:面對困難,我們要像負石赴河的勇士一樣,勇敢地面對。
3. 高中生:在考試中,我們要像負石赴河一樣,全力以赴,不畏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