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養
基本解釋
(1).太監。《舊唐書·楊收傳》:“尋盡削官封,長流 驩州 。又令內養 郭全穆 齎詔賜死。”《新五代史·周太祖紀》:“ 隱帝 遣 開封 尹 侯益 ……等率兵拒 威 ,又遣內養 驡脫 覘 威 所嚮。”
(2).謂全真養身之道。《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若遇個云游道士,方外全真,叩留至家中供養,學些丹術,講些內養。”
(3).指修真養性。《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只叫他把‘內丹成,外丹亦成’這兩句,想一想,難道是掉起內養工夫。” 清 蔣士銓 《第二碑·尋詩》:“小弟平日頗有內養之法,今年九十六歲,還走得五里路,喫得半斤肉。”
(4).指內心修養。 清 宗稷辰 《姚適庵怡柯草堂詩賦鈔序》:“其懷古之思,亦淵雅而少愁怨,識者已覺其內養之充粹,藹然為君子之清風。”
成語(Idiom):內養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y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內部培養、修養,使自身更加強大和完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養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內”和“養”兩個字組成。內指的是內部,養指的是培養、修養。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通過內部的培養和修養,使自身得到提升和完善。它強調個人內在的力量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賴外部的因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養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個人的修養和內在素質的提升。它可以用來鼓勵人們注重自身的內部培養,提醒他們通過學習、修身養性等方式來提升自己。在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中,內養也可以指引人們注重自身的內在修養,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綜合素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養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不太明確,但它的意義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養性理念。儒家強調個人的修養和道德品質的提升,認為通過內在的培養可以達到心靈的升華和道德的完善。內養的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形式為“內+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不斷內養自己的知識水平。
2. 她注重內在的修養,通過讀書和參加各種培訓來提升自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內養”這個成語與個人的成長和提升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像一棵小樹,通過內部的培養和養護,逐漸成長為一棵高大茂盛的大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內養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外強中干”、“內外兼修”等,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修養和品質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通過勤奮學習和積極參加活動來內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2. 初中生:我要通過讀書和鍛煉來內養自己的身體和心智。
3. 高中生:我要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和積極思考來內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
4. 大學生:我要通過實習和參加學術研究來內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
5. 成年人:我要通過工作和持續學習來內養自己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