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黍
基本解釋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后漢書·承宮傳》:“后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后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禾黍 (hé shǔ)
發音 (Pronunciation): hé shǔ
基本含義 (Basic Meaning): 禾黍是指稻谷和黍谷,也泛指莊稼和糧食。
詳細解釋 (Detailed Explanation): 禾黍是中國古代對稻谷和黍谷的合稱。稻谷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黍谷是古代的主要糧食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祭祀品。禾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豐收和富饒。
使用場景 (Usage Scenarios): 禾黍常常用來形容農田的豐收,也可以用來比喻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
故事起源 (Story Origin): 禾黍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古代,農民們種植禾黍是為了獲得豐收和保障生活。因此,禾黍成為了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象征。
成語結構 (Structure of the Idiom): 禾黍是一個雙音節詞語,由兩個單獨的字組成。
例句 (Example Sentences):
1. 農民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終于豐收了禾黍。
2. 這個國家的禾黍豐收,人民生活富裕。
記憶技巧 (Memory Techniques):
將禾黍的發音與“和熟”進行聯想,表示莊稼成熟的意思。你可以將禾黍的發音與一個豐收的農田形象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這個詞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 (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中國的農耕文化和農田的種植方式。
2. 學習其他與豐收和莊稼相關的成語和詞語。
3. 閱讀關于中國農業和糧食產量的文章。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農民爺爺種植的禾黍長得很茂盛。
2. 初中生:今年的禾黍豐收了,我們將會有很多糧食。
3. 高中生:禾黍豐收的消息傳到了全國各地,人們都為之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