抯格
成語(Idiom):抯格
發音(Pronunciation):zhǐ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行為、言語或態度,舉止不合禮節,粗魯無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抯格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言語粗魯無禮,不符合禮儀和社交規范。這個詞語常用于批評或指責別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與人相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抯格這個詞語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描述某人在公共場合或社交場合中的不文明行為,比如罵人、說粗口、無禮的態度等。它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和禮儀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抯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西游記》中。故事中,孫悟空在花果山上遇到了一個無禮的猴子,這只猴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經常言語粗魯,行為不合禮儀。后來,這只猴子被稱為“抯格猴”,成為了形容人行為粗魯無禮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抯格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是“抯”,讀作“zhǐ”,意思是“抓住”;第二個字是“格”,讀作“gé”,意思是“規矩”。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抯格”這個成語,表示不遵守規矩,行為粗魯無禮。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語舉止真是抯格,完全沒有教養。
2. 在公共場合要注意禮儀,不要抯格。
3. 這個人抯格得連基本的社交規范都不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抯格”這個詞語與一個粗魯無禮的人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這個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罵人、不尊重他人的樣子,以此來幫助記憶這個詞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禮儀和社交規范相關的成語,例如“有禮貌”、“守規矩”等,可以幫助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真是抯格,老師都生氣了。
2. 初中生:我們班有一個同學總是抯格,老師都不喜歡他。
3. 高中生:在校園里要注意禮儀,不要抯格,要給人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