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mù bù shí shū ㄇㄨˋ ㄅㄨˋ ㄕㄧˊ ㄕㄨ目不識書(目不識書)
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六:“ 李士寧 者, 蓬州 人,自言學(xué)多詭數(shù),善為巧發(fā)奇中,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亦作“ 目不知書 ”。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一》:“ 后趙 石勒 目不知書,然常使人讀《漢書》, 勒 臥聽之。”參見“ 目不識丁 ”。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目不識書
成語(Idiom):目不識書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ù bù shí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沒有讀過多少書,缺乏知識和教養(yǎng)。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缺乏知識和見識。他對世界的認識非常有限,無法理解復(fù)雜的問題或參與高水平的討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缺乏教育和知識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自己不夠博學(xué)的狀態(tài)。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只會做表面功夫,沒有深度思考和學(xué)習(xí)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相傳,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叫管仲的智者,他非常聰明卻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有一天,他去見齊國的大臣,大臣看到他穿著破爛的衣服,就嘲笑他說:“你這樣的人,目不識書,怎么能有什么出息呢?”管仲聽后感到非常憤怒和羞辱,于是他決定努力學(xué)習(xí),最終成為了齊國的賢臣。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四個字組成,分別是“目”、“不”、“識”、“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目不識書,但是他的實踐能力非常強。
2. 這個人整天游手好閑,目不識書,沒有什么出息。
3. 不要小看他,雖然目不識書,但是他的見識和思考能力很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目不識書”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沒有讀過多少書,缺乏知識和教養(yǎng)。可以通過將這個成語與一個沒有眼睛的人聯(lián)系起來,想象一個沒有眼睛的人無法看到書本,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學(xué)習(xí)是人類不斷進步和提升的源泉,建議大家多讀書、多學(xué)習(xí),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見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他從小就目不識書,所以成績一直不好。
2. 初中生:他雖然目不識書,但是他的實踐經(jīng)驗非常豐富。
3. 高中生:她雖然目不識書,但是她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能力很強。
4. 大學(xué)生:他目不識書,但是他的學(xué)習(x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很強。
5. 成年人:他雖然目不識書,但是他的實踐經(jīng)驗和人際關(guān)系處理能力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