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察
基本解釋
督察。司,通“ 伺 ”。《漢書·蓋寬饒傳》:“明主知君絜白公正,不畏彊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權。”《后漢書·陳元傳》:“誠不宜使有司察公輔之名。” 李賢 注:“司察,猶督察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能》:“夫人材不同,能各有異:有自任之能……有司察糾摘之能。” 劉昞 注:“督察是非,無不區別。”
成語(Idiom):司察
發音(Pronunciation):sī ch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夠審查和監察的官員或機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司察是指負責審查和監察的官員或機構。司察的職責是監督和管理官員的行為,確保他們恪守職責,不濫用權力。司察通常具備嚴格的紀律和監察能力,以確保政府的公正和廉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司察常用于描述具有監察職責的官員或機構,如紀檢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等。它也可以用于形容具有嚴厲審查和監察能力的人或組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司察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四十九·孟子荀卿列傳》中。司察一詞原指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負責監察和審查官員的行為。后來,司察逐漸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具有監察職責的官員或機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新任的紀檢委員會主任將加強對干部的司察工作。
2. 這個社會組織的司察能力非常強,確保了組織的高效運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司察”這個詞語的發音和含義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官員在審查和監察其他人的行為,以確保他們遵守規章制度。可以將“司察”與“審查”、“監察”等詞語進行關聯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司察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監察”、“紀檢”、“審查”等。可以了解中國的監察制度和反腐敗工作,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是學校的司察,負責監督我們的學習和行為。
2. 初中生(13-15歲):監察委員會是學校的司察機構,幫助維護學校的紀律和秩序。
3. 高中生(16-18歲):紀檢委員會是學校的司察,負責監督老師和學生的行為,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