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同日而論(tóng rì ér lùn)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rì ér l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較兩個不同的事物或情況時,應當在同一時間、同一條件下進行評價,而不能以不同的標準或條件來論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同日而論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用來指出在比較兩個不同的事物或情況時,應當以同樣的標準和條件來評價,而不能以不同的標準來論斷。這個成語強調了公平和客觀性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在討論和比較兩個事物或情況時使用,特別是在需要公正和客觀的評價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三十年》中有一則故事。當時,魯國的哀公和隱公同時去世,人們開始討論兩位君主的品德和才能。有人認為哀公勝過隱公,但孔子卻說:“同日而論,隱公勝過哀公。”孔子的意思是,哀公在位的時間更長,因此他的才能和品德應該比隱公更優秀。這個故事成為了“同日而論”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同(same)+ 日(day)+ 而(and)+ 論(discuss)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同日而論,不應該以不同的標準來評價這兩個項目。
2. 在比較兩個人的成績時,應該同日而論,不能以不同的考試難度來評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與“同一天”這個概念聯系起來。同日而論的意思就是在同一天,同一時間進行評價和比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一視同仁”、“不可同日而語”等,來豐富對比較和評價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同日而論,不應該以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2. 初中生:在比較兩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時,應該同日而論,不能以國土面積來評價。
3. 高中生:在考慮兩個職業的前景時,應該同日而論,不能以薪水多少來決定。
4. 大學生:在評價兩個公司的競爭力時,應該同日而論,不能以規模大小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