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緝令
成語(Idiom):通緝令
發音(Pronunciation):tōng jī l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布的懸賞捉拿犯罪嫌疑人的命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通緝令是指公安機關或其他執法機構為了追捕犯罪嫌疑人而發布的命令。這個命令會公布嫌疑人的基本信息和懸賞金額,以便民眾提供線索并協助抓捕。通緝令通常被用于嚴重犯罪案件,如殺人、搶劫等。它象征著對犯罪行為的嚴厲打擊和社會公正的追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緝令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對犯罪分子進行追捕的情景,也可以用來比喻對某個人或某種行為進行嚴厲追究和打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通緝令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朝的法律制度中。當時,清朝政府為了打擊犯罪行為,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其中包括公布通緝令來追捕犯罪嫌疑人。這個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了描述追捕犯罪嫌疑人的常用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通緝令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公安局發布了一份通緝令,懸賞捉拿逃犯。
2. 這個犯罪嫌疑人已經被列入通緝令,全國各地都在尋找他的蹤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通緝令”這個詞語與追捕犯罪嫌疑人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公安機關發布通緝令的情景,以此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犯罪和法律的詞匯,如“犯罪”、“逃犯”、“刑法”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并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警察叔叔發了一個通緝令,說有人偷了小明的自行車。
2. 初中生:這個犯罪嫌疑人已經被通緝令追捕了很久,但還是沒有被抓到。
3. 高中生:政府發布了一份通緝令,懸賞捉拿逃犯,希望能夠給社會帶來更多安全感。